教育就是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在完美中學習不完美

公告類別:

【投書】劉國兆:教育就是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在完美中學習不完美

2016/04/27

作者: 

劉國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本文發表在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最近臺北市及新北市共有幾所學校參與一項主題式課程實驗,清江國小的主題是「我是畢卡索」,參與的老師組成一個跨領域、自主性的團隊,從兩天的工作坊結束至今,不斷透過小組討論、line群組、教學活動……,展開一次又一次的專業對話,並設計一系列從入門到進階的課程,更有機的連結閱讀、歷史、資訊、繪畫、作文、戲劇、說話⋯⋯等各領域課程。雖然老師們力求設計出「完美」的課程,但是我們知道,孩子的學習是「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在完美中學習不完美」。

在臉書上,看到負責獨木舟主題課程的大沐老師寫下這段話:「教育是要成就一份『學習目標』而非『完美作品』」。他認為唯有「不完美的作品」,才能成就「完美的學習」。這是他帶領孩子們學習如何造舟的歷程中,有感而發且發人深省的幾句話。這就是教育!孩子們在朝向「完美」目標前進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所必須經歷的「不完美」;同時又在「不完美」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發揮極限能力所獲得的「完美」。就在「完美」與「不完美」之間,孩子成就了屬於他自己的學習經驗。

我以「我是畢卡索」課程加以說明,清江國小四年級學生對於這位20世紀現代藝術主要的代表人物,其實是有生活經驗的斷裂與距離的。授課老師除了逐漸引導孩子進入藝術家的世界外,還得帶領孩子蒐集資料,再透過閱讀相關書籍,啟發孩子的興趣,進一步了解藝術家生平故事、作品,從中挑選出一幅最喜歡的作品,認識畫具材料,以及如何構圖、光影呈現、調色等,接著動手臨摹最喜歡的作品,進而以第一人稱介紹自己的故事,完成短文寫作,接著分組合作準備道具,以真人扮演或實物創作進行名畫模仿秀。

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想見的是,孩子們不可能人人都是畢卡索,但是孩子們可以利用這次機會,探索自己對於藝術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從短文寫作中,領略文字的美,啟發自己對於寫作的興趣;還可以從模仿秀中,開發自己對於表演的潛能;最後還可以在老師的任務分派下,藉由團隊合作達成使命。這就是在「完美」與「不完美」之間,打開孩子探索世界的知識之窗,讓孩子學習如何運用所學解決問題,並培養出自己現在及未來都可以實際運用的能力。

我曾經教過一位女學生,她就讀國小五年級時,跑來告訴我:老師,我得了紅斑性狼瘡,活不過青春期了……,語氣中流露著無盡的哀傷。但是,她仍然勇敢而堅強地活著,就算吃藥打針的過程再辛苦,她的臉上還是掛著甜甜的笑容。而她的美術天賦也不斷展現在班級及學校相關活動比賽上,而且她還是一位稱職的學藝股長。這位在我心目中永遠的「畢卡索」,升上國中後,努力地在健康與學業之間取得平衡點,但是,繼續升上高中後,終於因為身體因素辦理休學,就在雙十年華那年,結束了她那短暫而璀璨的一生。

這是完美的人生嗎?看起來不像,因為太短暫了!那這是不完美的人生嗎?看起來也不像,因為她活得真是精采啊!如果我們有機會讓孩子在教育的過程中,從「不完美中追求完美」,也從「完美中學習不完美」,就在我們共同努力下,成就孩子生命中的高峰經驗,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美妙,領會到能力的重要。這不正是身為教育人的使命嗎?

(作者為台北市北投區清江國小校長)

 

關鍵字: 

教育 

不完美 

學習 

實驗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