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學校特色發展與學生基本學力─找到實驗教育與義務教育之間的平衡點
文/劉國兆 臺北市北投區清江國小校長
近來實驗教育如教育的「新創產業」,由於具有特殊性、創新性與實驗性,而且符合多數家長對於非正規教育體制的渴望,因此,無論是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或是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都受到熱烈的歡迎,也造成諸如公立和平實驗小學中籤率只有百分之幾的搶手情況。
就在教育部長表示,將推動實驗教育法修法,讓各縣市申請校數上限從現行10%提高至1/3之際,全教總立即表達反對意見,認為「實驗」三法變成「普遍」三法,會使得教育現場及人民權益產生重大、長遠之影響。
實驗教育與義務教育之間的論辯,各有不同的理論觀點,自然會衍生出不同的教育作為。實驗教育的核心精神是「鬆綁、自主、開放、創新」,它的發展脈絡可追溯自1994年4月10日發起的「四一O教改大遊行」活動所提出的訴求;然而義務教育的核心精神則是「公平」,以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來看,它必須兼顧起點、過程與結果的公平。實驗教育的對象,基本上是認同實驗教育精神的家長,以及願意全心投入實驗教育課程的學生,這些都是進入實驗教育的門檻,並非人人都可以做到,所以確實是有篩選機制的。然而義務教育基本上是以設籍學區內的學生為對象,而且相關法令規定,對於特殊教育及家庭經濟弱勢的學生,是必須給予特別的處遇措施,以保障其學習權益。
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點呢?我想回到學校的課程架構來說明,九年一貫課程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學生是否習得了應有的「基本能力」,而這些基本能力是架構在七大學習領域及相關重要議題之上。透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從課堂的學習、作業的習寫、評量的診斷、個別的補救等方式,確實掌握到學生的學習成效。另外,仍可以將實驗教育中的創新精神引進學校,讓創新的元素注入在課程與教學中,促成跨領域或統整主題式的教學,這也都是符合九年一貫課程所強調「教師得打破學習領域界限,彈性調整學科及教學節數,實施大單元或統整主題式教學」的規定。
我以清江國小努力發展「學力、能力」二力齊一的教育模式為例,進一步闡述「兼顧學校特色發展與學生基本學力、找到實驗教育與義務教育之間的平衡點」的理念。清江國小透過有溫度的教育模式─體驗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層面的完整學習。這樣的學習模式,孩子們不會被動地等待老師教導而已,因為操作後的深層思考,可以促發他們想要主動解決問題,所以,學習不只發生在課堂中,也發生在學校的任何角落。因此,既能夠開展學生的多元能力,也能反饋到學生的基本學科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基本學力。
當教育愈趨向多元化,當改革愈趨向常態化,曾經受到升學體制洗禮或桎梏的家長,自然也會產生兩種心態,第一種是:教育既然趨向多元化,希望孩子可以接受體制外的教育,開展孩子的多元能力;第二種是:改革既然趨向常態化,希望孩子可以不受太多變動因素影響,並且能夠加強基本學科學習,以強化孩子的競爭力。個人認為,二者不是扞格的衝突關係,而是融合的競合關係。
實驗教育不是教育的萬靈丹,義務教育更不是教育的墊腳石,二者無須陷入對立的態勢。更何況,當今的教育發展,早已跳脫制式的框架,從一元化尋找多元化的可能性,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建構出學校的多樣性。教育需要你我共同努力,就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兼顧學校特色發展與學生基本學力的教育園地。
本文刊載於臺北市教育e週報,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