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資源結合與特色學校發展─以臺北市清江國民小學為例
文/劉國兆 臺北市北投區清江國小校長
壹、緒論
1998年頒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其核心概念是「由下而上」的課程發展,希望打造符合學生需要的學校本位課程(教育部,1998)。接著時序來到2014年,政府頒布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這15年來,臺灣經歷了出生率持續下降、少子女化情形嚴峻的景況,各縣市皆出現了學生數大幅下降、班級數縮減、學校面臨裁撤或整併的情況,此時,政策的核心是適性揚才、發展學校特色、成就學生未來(教育部,2014)。其中「發展學校特色」的主要用意,也是希望藉此吸引學生留在學區內就讀,以減緩少子女化對規模日漸縮小學校的衝擊,進而促使學校與社區共同合作,發展出結合社區資源的特色學校。
除了政府政策的引領,扮演重要的角色外,《天下雜誌》和《商業週刊》也評選出全台灣的特色學校,一時之間,「特色學校」彷彿成為辦學的首要目標,更成為解救學校裁撤或整併的萬靈丹。然而,曾世杰(2009)認為一所學校無法提升學生的基礎能力,是沒有資格談特色的。另外許芳菊(2016)也認為一些學校,為了追求特色,反而讓教育走偏了方向。不過,劉國兆(2016)則認為善用統整主題教學,並妥善分配教學時間,「發展學校特色」與「提升基礎能力」二者是可以兼顧的。。
如何讓學校追求特色發展的同時,又能兼顧辦學品質,還能促使學校永續發展,更能促進學校與社區共存共榮。這應該是許多研究或關心此議題的人士,心中最大的想望。本研究以清江國小作為研究對象,並運用文獻分析之方法,藉以深入探討及瞭解學校如何結合社區資源發展特色學校,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推動者及研究者的參考。
貳、社區資源運用
一、社區資源定義
社區資源包括一切有形與無形資源,前者包含人力、物力與財力,後者是一種知識、觀念、信仰(林振春,2000;謝文全,1993;Bull, 1988)。簡言之,社區資源是為了協助社區解決問題,並提供社區及其居民所需的協助,以幫助社區發展。另一方面,社區資源不僅可以為社區所用,也可以挹注在與社區有關之機構、單位與地方。
二、社區資源運用理論
(一)開放系統理論
謝文全(1993)認為開放系統是一種輸入與輸出的過程,為了維持系統的成長狀態,系統必須仰賴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並不斷地交換資源與訊息,系統才能藉由輸入、轉換、產出、回饋、再輸入等一系列的動態過程,讓系統得以維生。學校與社區二者都是開放系統,學校從社區引入資源,促使組織產生變動循環歷程;而社區輸入資源到學校後,經過學校的轉換後產出,又反饋到社區之中,也促使社區系統的活化。學校與社區都處在開放系統當中,應該相互開放、相輔相成,以得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二)社會重建主義
社會重建主義主張教育是社會的整體經驗,教育是改造社會的主要動力,因此教育不只是社會的反映,更應有主動促進社會改革的功能和使命 (葉學志,1996)。社會重建主義課程強調與社區的合作及其資源的利用,讓學生參加社區的健康活動或其他計畫,其學習活動依問題而組織,在學習解決問題時,更要讓學生有直接參與社區的經驗,以激發社區意識的增長 (吳宗立、謝芳哲,2005)。社會重建主義希望學生盡可能走出教室而進入社會,教育的目的在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更應協助學生參與社區活動,學校結合地方社區資源,共同參與重建社區的活動,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社會重建的目的。
三、學校運用社區資源
社區文化與學生的學習成果息息相關,如果能善用社區資源,再造優質社區文化,增進社區與學校價值的相互交融,必能達到學校與社區雙贏的局面 (吳宗立、謝芳哲,2005)。因此,學校妥善運用社區資源,對於學校的發展必然有相當大的助益。近年來社區資源的運用,不僅已成為教育政策及校務評鑑的指標項目,民間企業、基金會等,亦積極地尋求與學校合作的機會。在社區資源的有效挹注下,甚至可以翻轉一所學校,讓學校從面臨裁撤或整併的處境,一躍成為學區內的明星學校。
參、特色學校的發展趨勢與現況
一、特色學校的發展趨勢
特色學校的發展趨勢,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民間主導下的發展趨勢,第二個階段是政府主導下的發展趨勢。
(一)民間主導下的發展趨勢
在家長教育選擇權的風潮下,《天下雜誌》和《商業週刊》開始評選全台灣各縣市的特色學校,作為家長幫學生選擇學校的參考。由於《天下雜誌》和《商業週刊》對於特色學校的評選方式,是採取各縣市政府教育局推薦,並以書面資料審核為主,故雖然造成一股風潮,但也引起了強烈的抨擊。全教會就曾經批評雜誌評選特色小學,過分強調人民有「教育選擇權」,忽視背後的教育M型化、學校雙峰化、人口素質兩極化、公立學校汙名化的影響。「媒體是社會公器,不該為了自身影響力和利益,扭曲教育本質!」(陳至中,2009)。在正反意見交鋒之下,特色學校仍然成為社會大眾看待學校辦學是否具有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政府主導下的發展趨勢
2007-2009年推出《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到2011-2012年實施的《推動國民中小學整合空間資源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再到2013-2016年實施的《推動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教育部,2017a),其政策的核心精神,都是希望打造出一所結合在地特色與人文特質,融入產業文化、山川景觀、自然生態、人文遺產等資源,擴大學校空間使用效益,並用以規劃優質化、多元化、豐富化的總體課程發展之學校(教育部,2017a)。
二、特色學校的發展現況
目前在臺灣各縣市的特色學校發展現況中,有的會依照學校所處的社區環境特色,與社區文化產業結合,發展出具有社區文化內涵的特色課程;有的則是運用社區的各種人力資源,善用學校各種餘裕空間,打造出可以學習一技之長的特色課程。若依據近年來教育部核定的《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107年)》來看,特色學校還必須是超越圍牆的「公共美學教育場」,要促成學校與社區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教育部,2017b)。
肆、清江國小結合社區資源發展特色學校之探討
一、實踐教育理念、符應學生需要的特色學校發展
清江國小校長在2015年8月上任後,一來看到學生體重過輕與過重的人數已超過100人,佔學生總數四分之一強的健康問題,二來則是家長會與學校的對立,使得校園氣氛低迷。因此將學校四大願景之首的「健康」,列為學校發展的最重要目標,傾全力打造一所健康學校,並集結社區資源及親師生力量,進而融入自己的辦學理念,讓健康成為無可取代的價值,並以健康為核心,扣緊四大特色課程:健康飲食教育是「健康的飲食」,藝文教育是「健康的心理」,生態教育是「健康的環境」,足球教育是「健康的身體」。
二、落實課程教學、嘗試創新實驗的特色學校發展
清江國小在發展四大特色課程的同時,為了強化特色課程與創新實驗的連結,清江國小以「我是畢卡索」主題,參與遠見天下基金會「不一樣的教室」第一屆主題教學活動,再以「健康飲食教育」為主題,申請教育創新與實驗計畫,也因此接連參與了「2017實驗教育在臺北」論壇、臺北市106年創新實驗教育論壇。創新實驗的活水湧入,灌溉了四大特色課程,也促使跨領域課程設計得以落實在學校。
三、整合社區資源、打造學校品牌的特色學校發展
清江國小發展的四大特色課程,不僅融合在地特色與人文特質,更融入產業文化、山川景觀、自然生態、人文遺產等資源。以「生態環保教育」特色課程來說,首先將相關的社區資源做一分類整理,區分為生態環境、環教資源、人文特色、丹鳳山誌及面臨問題五大類,再將環境教育社區資源,包括:蝴蝶保育協會、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北投區健康中心、北投區農會、北投區自來水公司、北投區公所、北投區文史工作室、丹鳳山、北投社大、奇岩生態公園等分別對應五大類社區資源,再連結到生態教育、健康飲食教育、小田園與食農教育、節能教育、人文歷史教育、親山教育、社區生態教育等校本課程主題,並分別在於綜合領域、自然領域、彈性課程與藝文領域實施。如表1清江國小生態環境教育校本課程架構表。藝文教育特色課程則運用鳳甲美術館、公民會館、藝文專案等社區資源,健康飲食教育運用廠商營養師、北投區健康中心、北投區農會、董氏基金會等社區資源,足球教育運用台北市五人制足球協會等社區資源。如表2清江國小四大特色課程架構表。進而打造出有別於其他學校的品牌特色,確立了清江國小的獨特性與重要地位。
四、融合社區文化、轉化行動能力的特色學校發展
清江國小在四大特色課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與社區的家長、團體對話。一方面,家長期待學生的學力提升,因此學校透過有溫度的教育模式─體驗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藉由一系列的步驟,包括:訂定教育目的、辦理專業培訓、組織教學團隊、規劃行政作業、運用社區資源、進行課程設計、落實教學活動、檢視學習成效以及不斷地批判反思修正中,讓學生獲得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層面的完整學習。這樣的學習模式,孩子們不會被動地等待老師教導而已,因為操作後的深層思考,可以促發他們想要主動解決問題,所以,學習不只發生在課堂中,也發生在學校的任何角落。因此,既能夠開展學生的多元能力,也能反饋到學生的基本學科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基本學力。另一方面,學校積極與社區合作,共同面對社區中的文化保存、生態問題,並以實際行動,包括:保留五人制足球傳統、保留學生陶土作品的舊圍牆、將生態社區的生態概念引入健康飲食教育、與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北投社大合作辦理「奇岩社區生態園圃調查」並採取實際的種樹行動等。諸如種種,都是一種融合社區文化、轉化行動能力的特色學校發展模式。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學校在追求特色發展的同時,必需兼顧辦學品質,還要促使學校永續發展,更要促進學校與社區共存共榮。特色學校不該成為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商品,也不該成為解救學校裁撤或整併的萬靈丹。特色學校的發展必須植基於學生的需要,並有強大的教育理念作為支撐,同時又能深入到社區文化脈絡,融入社區環境特性,建立優質化、多元化、豐富化的總體課程發展模式,從而讓學校成為社區的中心,並帶動社區一起發展,讓學生的基本學力得以提升,也讓學生的多元能力得到開展的機會。
二、建議
(一)堅定論述教育理念 兼顧學力與能力
學校任何教育的措施與作為,都不是無中生有、標新立異或只是應付了事而已。特色學校的發展,更必須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佐以完整而強大的教育論述,讓學校的特色,都立基於教育理念與做法,避免浮光掠影式的嘉年華活動,要將學校的特色課程與國語文、英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與資訊等領域課程作連結,讓學生的基本學力提升,也讓學生的多元能力得到開展的機會。
(二)妥善運用社區資源 挹注課程與教學
學校所處的社區環境,有其地理環境及人文特性,無論可資運用的社區資源多寡,經過系統性的分類後,加以妥善運用,對於學校特色發展,必然有相當大之助益。社區資源的運用,必須扣緊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實施,有效挹注在課程與教學的相關活動中,讓學校課程與教學的發展,不斷地活化、創新,注入新的元素。唯有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深化與廣化,特色學校的發展才能立穩根基。
(三)強化連結社區脈絡 打造特色與品牌
特色學校的發展必然從社區環境中,汲取人文歷史資產與經驗,融合獨有的環境特色,進而共同行銷社區文化產業,因此特色學校的建立,也會促成特色社區的興起,雙方是「魚幫水、水幫魚」,是一種共好的氛圍。據此所打造出的學校品牌,會具有獨特性與卓越性,且品牌的經營,也會在雙方持續合作下,愈擦愈亮,成為社區真正的招牌。
參考文獻(略)
本文刊載於《教與愛》,97,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