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的「自動自發」 彈性課培養生活高分

公告類別:

看見孩子的「自動自發」 彈性課培養生活高分

臺北市立清江國小 劉國兆校長

"如果老師願意理解素養內涵、改變教學模式,可以邀家長進來看,讓家長親眼見到孩子態度、反思行為和觀念的改變,那個真實的回饋,才是我們要的。"

教師的教學方式 是素養導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十二年國教是承接九年一貫的精神,若從能力和素養的英文定義看很難區別出不同。因此,劉校長指出教學「怎麼做」 最重要,其可以直接反應在教學內涵 ( 教學教材、教學評量 ) 等。

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是由中正大學蔡清田教授提出,強調要把「能力」進一步地提升,因為 「能力」 有其侷限性,容易陷入「技術導向」的框架中。大家以為學到技術就好,卻出現「所學與生活脫節」的問題。但是,現在讓孩子們學到如何解決生活問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學方式也應和生活有廣泛連結,打破學科本位的思維(尤在國高中)。若繼續以反覆考試、背誦零碎的學科知識來教學,這樣素養導向又會回到能力導向去,更甚至回到知識導向。

培養生活實踐能力 以「生」為本的學校特色課程

國小是十二年國教的開始階段,在教育階段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小階段學校注重要發展自己的校本課程,並把九年一貫注重的「能力」提升成 「素養」。劉校長指出,「能力」偏向是片段式、單向式的;而「素養」則偏向整體性,且特別強調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所以為配合素養導向的教學,老師最大的挑戰即是教學方式非改變不可,要思考孩子學到的知識,到底解決了什麼「生活中的問題」。

素養導向教學在國小較易推行的理由是,國小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不需要在單一學科上花時間不斷地練習、精熟學科知識;而在國、高中便存在挑戰,原因在於與升學掛勾的關係,「『考高分才能進好學校』這件事對學生家長而言,不管在九年一貫或十二年國教,都是普遍存在的壓力。」劉校長如此侃侃而談。

因此,國小階段在十二年國教更要強調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首先,教學方式應調整為「探究教學」、「體驗教學」、「反思教學」等學生中心模式。以清江國小為例,學校教師常把孩子帶出去校園外,學生必須在生活中實踐所學,例如義賣東西、和路人宣導如何做環保,甚至實踐老人關懷等等,這些都是素養導向教學的真實案例。

其次,雖然國小階段許多學校早已發展出自己的特色課程(校本課程),卻常因校長任期與本身專業的關係,一旦換了校長,特色課程就跟著更動。但特色課程應是要放在學校課程計畫裡,明定要在各領域實施,才是特色課程的精神。在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特色課程便放進「彈性課」中強制實施,更可以讓教師發展許多自編的教材,不再侷限於教科書內容。

教師的教學方式 是素養導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新課綱本著自發、互動和共好的精神,進以成就每一位孩子。在新課綱的總綱揭櫫「促進生涯發展」是總體課程目標其中一項。而職業試探教育課程在國中階段的機會較多,例如技藝學程。但在技術與職業教育法第九條明確指出,國民小學課程綱要應納入職業認識與探索相關內容,因此在小學階段藉由綜合活動課,連結並融入不同行業的情境, 來讓孩子們體驗到不同行業的內涵。在學習歷程中, 學生必須靠自己的能力、靠團隊合作來處理真實的問題。

劉校長以清江國小「健康飲食教育課程」為例,孩子從種菜、選菜、拔菜、配菜擺盤,到把菜餚端上桌,於此過程中認知到原來植物醫生、農夫、廚師等的工作角色內涵,便是讓孩子自行體會箇中滋味。甚至在臺北市有學校直接將學校課程願景訂為 「培養孩子成為一名企業家」。劉校長深入了解並發現,此課程願景不必然是讓孩子成為真的企業家,而是希望孩子學到「企業家的心胸、做事方法及與人合作」等核心精神。所以,在國小的職業試探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如何將工作世界的職業角色融入可以對應課程活動中,並且深化其職業內涵。

【清江國小特色課程】
身心健康的清江人 -食安食農教育、生態環境教育、足球教育、藝文教育。
宏觀視野的國際人-國際教育跨領域主題課程、資訊教育、閱讀教育、雙語教育。

素養導向教育需要教師理解和家長支持的共同行動

臺灣的教育改革非常努力想讓孩子得到最好的學習,但對家長來說,升學才是最主要的事情,在目前臺灣的社會氛圍底下,和學生的對話常常是「你今天考幾分?」、「為什麼考不好?」、「你有沒有認真讀書?」、「你有沒有聽老師上課?」;但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其實是一種打破傳統分數的成果評量(assessmentoflearning)。

教育改革成功不光只需學校努力,如同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黃秘書長所述,更需要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共同建立完整體系方能成功。因此,在家長因應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上,首要打破分數迷思─孩子在學校考了高分,有可能生活能力是很低分的,甚至未來進入職場,學歷很好、在校分數很高的孩子,受挫能力很差。再者,除了解孩子在學校學到什麼內容(知識、能力與態度)外,更要理解內容如何運用到真實情境,家長可以應用假日的親子共處時光,觀察孩子在發現問題時運用什麼方式處理、對應到什麼學過的課程,這才是現今實踐素養導向教育最核心的精神。

劉校長指出素養導向強調讓學生做中學,學後進行反思,並在反思中提出具體行動,這樣的教學模式勢必打破既有的教室教學,例如清江國小的體表會(體育表演會)經常辦在星期六,利用星期一全校補假時間,有位環境教育專長的班導師帶著家長和學生去平溪校外教學,到了平溪由老師自己做。導覽、做實際環境教育。又如學校推動關懷教育, 讓親師生一起去養老院,家長看到孩子的具體行動都很感動,發現孩子不是只有嘴巴講而已,是真的把課程所學知識直接實踐出來。

劉校長認為如果老師願意理解素養的內涵,改變教學模式,可以邀家長進來看,讓家長親眼見到孩子態度、反思行為和觀念的改變,那個真實的回饋,才是我們要的。正因為親師一同參與,家長會發現教學模式變得很不一樣,上課不只是坐在課堂裡聽講而已。運用素養導向教學模式,不必然會直接影響學科分數,但必定會增加學習的豐富度。劉校長欣慰表示,在國語文領域,因為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的學習素材變多了,寫作文時能運用的材料更廣泛,最後分數隨之提高,孩子亦真心喜歡這門學科。劉校長更呼籲家長們,不用過於擔心教學模式的改變對未來升學會不會受到影響、會不會銜接不上國、高中課程;若不破除舊有的觀念,臺灣教育會永遠侷限在升學主義的框架中。

原文刊載於素養力學雜誌